1 历史 1.1 创立 1.2 发展 1.3 国内外工合运动促进委员会 1.4 结束 1.5 恢复 2 服务 3 宗旨 4 职能 5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历任领导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8 参见 历史[编辑]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路易·艾黎返回中國後,目睹上海之工業被毀,提議以合作運動方式在中國各地推動工業發展,希望能恢服戰前工業水平,開始組織工業合作社(工合)。1939 Promotion 2.17 牌照嘅條款發佈;可能會有附加嘅條款。 Wikipedia® HO”也成为美国字典中的一个词条,成为团结合作、勇敢开拓之象征。[1] 国内外工合运动促进委员会[编辑] 与此同时,国内外设立的工合运动推进委员会主要有:[2] 工合上海促进委员会: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成立之后,上海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设计委员会”即更名为“中国工合运动上海促进委员会”,以会员全体大会作为该会的最高组织,以主席、秘书、会计及各分委员会的主席组成执行委员会,下设有财务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宣传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负责筹募、接收、保管国内外同情工合运动人士之捐款。技术委员会负责网罗技术人才及熟练的技术工人,送往大后方参加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宣传委员会负责出版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工合上海促进委员会首任主席是徐新六,在从香港乘桂林号飞机飞往武汉时遭到日本飞机狙击而遇难。[2] 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1938年8月成立,组织结构和职责与工合上海促进委员会相同。由于上海处于日本控制下,活动无法公开,而香港则较为自由,所以出版刊物等工作都依靠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也成为工合上海促进委员会与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之间的枢纽。工合香港促进委员会名誉主席宋庆龄,主席钟秉锋,